单位:工会 作者:王英辉
从后河的乡间小道到林祥文友的家中,一路上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村美景。树荫下,抬头就能捋下一串又一串的洋槐花;崖畔上,随手便会撅来一把又一把的苜蓿菜;河岸边,弯腰即可掬起一捧又一捧的甘泉水。一望无垠的麦田里,三三两两的农人不紧不慢地劳作着……眼前的巩寺,沟道横列,塬坡环绕,凉风习习,清香缕缕,水流潺潺,波光粼粼,草木青青,野花点点,真是美极了!满目豁达、心绪爽朗之际,不由得暗暗羡慕起赵兄了:这家伙,太会享福,躲在这世外桃源安乐窝,难怪才思不竭,美文不断呢! 赵林祥首先是个农民,然后才是个作家。平日里,他不受八小时工作制所囿,天马行空,来去自由,放下锄头就可捉起笔头,一边用汗水和辛劳耕种着一季季养家糊口的庄稼,一边用文字和才思孕育着一行行情真意切的文字。玉米棒子挂满房檐,小麦袋子堆满屋子时,刊载他作品的样报样刊也存下了厚厚的一摞,农耕与笔耕双双丰收,真叫人欢喜与钦佩!
我数年前在报上读到赵林祥的作品时,深为其扎实的文字功底跟生动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几次小范围文学圈活动下来,很快便和他熟络起来,脾性相投、志趣相合的两个人,自然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文友。可以说,这本精彩丰盈的集子里所收录的散文,一大半在发表之初我就认真拜读过了,或许正是基于这个缘由吧,赵兄在第一时间把样稿发我征求意见时,再次捧读一行行熟悉的文字,我爽快地应承下来他诚恳的邀约,给这本书写下我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当然,我们二人的友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关键在于,我喜欢《人生的第一个青苹果》。
我喜欢书里纯美的风俗民情。赵林祥的文字之所以打动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用他的笔写他的生活,用他的话倾吐他的内心。他大半生都在跟黄土地打交道,跟农村人交朋友,所以尽管耳朵听不见这嘈杂世界的一声一响,但他敏锐的目光却时时刻刻在注视着身边的一花一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写到纸上。作为有深刻感触的亲历者,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杀猪过大年》里那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场景,我虽“生不逢时”而无缘经见,但读着文字,年猪的嚎叫声似乎就在耳畔响起,农人的吆喝声仿佛一句句由远而近悠悠传来;《腊八粥》更会让人嗅到香气缭绕的农家粥满是幸福温暖的味道;《祭灶节的回忆》也会把我们远去的记忆牵进年味日隆的腊月鞭炮声里……乡间年画里的光景,二月二的习俗,七月七的传说,解腰腰的由来都在他的笔下被娓娓道来,这种直白式的叙述,犹如坐在他们巩寺的大槐树下拉家常,说古今,真实而不乏亲切,温馨又不失浪漫。舒缓的笔调,轻轻地、慢慢地、缓缓地,像极了落满他家院墙屋顶那一团团暖暖的阳光……
我独爱文中睿智的生活偶得。岁月的磨砺,时光的流逝都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斑斑驳驳的印记。赵林祥的感慨因了他多出常人的艰辛付出而愈加深刻,愈加厚重。在他磕磕绊绊,不屈不挠的打工、务农、小生意经营这一路走来的征途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悲欢离合,有着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他视苦难为财富,把过往的点点滴滴都看作丰富的创作素材,在一个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他把这些深深埋在心底的感触全部都倾泻于笔端,若长鲸喷水,不吐不快,用他的话讲:“不写憋得慌”!我一直看好他从不故作夸大也不刻意收敛的写作劲头,一门心思只写自己擅长的东西,从不闭门造车,生搬硬套。你在他的《触摸声音》《汗洒热土的自豪》《向着梦想飞翔》等篇章里都能深切体味到这一点,每一个文字全是他的真心话。《爱需要追求》《架势与心态》等作品,则是把他想说想做的一股脑都宣泄了出来,读来真是痛快、酣畅、过瘾!人与文同,跟他有啥说啥的性情一样,毫不掩饰与做作!
我陶醉于文墨里深沉的人生感悟。上苍在关住赵兄聆听天籁的双耳的同时,不失公允地赐给他洞悉世界的慧眼。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我们相识后,许多时候,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口型,他都能精准地领会我的用意,并迅速做出回应。这一份敏感未尝是坏事,尤其对于写作者而言,深层次的思考与顿悟皆需要这样的神经支配,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总会不失时机地将许多值得挖掘的现象记录下来,且分寸拿捏得比较到位,《感激失去》《因为心太软》《说风话》便是当中的点睛之作,认知不仅独到,评述也有水准,能将一家观点与大众的理念紧紧连接起来,故而我们读来很有共鸣,很受教益。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需要去剖析,家长里短,世态百相都是我们日复一日不可回避的内容,我们既然不能超然于世俗,就只能坦然去面对,也就应运而生出一系列的心得,难能可贵的是,赵林祥的视角并没有局限在田间地头,庭院村口,他与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从小就怀揣着大大的梦想与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他们发自骨子里的情愫,一腔热忱总是离不开国计民生,这从书中《寻梦之路》《水、生命》等文即可窥之一斑。
我感念于作者笔下亲切的依依乡情。一个人,无论你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地位有多显赫,财富有多雄厚;不管你在外面过得多光鲜,混得多狼狈,拼得多苦辛,到头来,故乡一定是你最温馨的港湾。你可以抛弃职位与金钱,但是你永远不会割舍对故乡与生俱来的那一份依恋。赵林祥五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生他养他的家乡,后河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影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他喝着这里的水成长,吃着这里的五谷成长,他已然把根深深扎在了这一方黄土里,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已融入了生命,根植下情感。《乡村的早春》《渭河的芦苇》《秋天的蜜蜜秆》《秋去冬来小蒜香》,这些在乡亲们眼里再也平常不过的节气与物产,却在赵林祥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里得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别样展示。他在“西坡放羊”,寻觅原野上那脆生生的“荠菜”;他在寒意袭人的“乡村冬韵”里尽情享受“红薯麦饭”的甘甜与醇香;他一次次徜徉在承载着儿时梦想的“小河”边;他一回回徘徊在寄托着乡老朴素愿望的“盘龙寺”里。故乡成就了赵林祥,他心存感念,为她写下一首首赞歌。同时故乡也局限了赵林祥,让他蜗居一隅,没有获得应有的荣光及声誉,但他依旧心存感怀,无怨无悔深爱着故土,做着她最忠实的歌手,像村头桑树上的一只蚕,继续吐出一缕又一缕的丝……
我动容于血浓于水的拳拳真情。赵林祥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在家庭里,他同时扮演着儿子、父亲、丈夫的不同角色,上有瘫痪在床的九旬老母,下有大学在读的儿子,家中还有行动不便的贤内助,女儿未出阁前他还要操心其工作婚姻等大事。对于我们而言,可能任何一个身份都会令人苦不堪言,日复一日的疲累甚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赵林祥做到了,他不仅游刃有余地扛起了一家人的幸福快乐,而且无怨无悔地坚守了这么多年,他将这种爱意浓浓的天伦之乐无限扩大,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许多村民一提到他,总是竖起大拇指啧啧夸赞:不简单,真的不简单! 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深谙老母一生拉扯他的不易,在深情回忆老父的《父亲的绰号》里,我们近距离触摸到了一个年过半百儿子的内心独白。他事母至孝,秽琐亲预,把炕头供养的日常看做一件乐事去做,背着母亲晒暖暖,拉着母亲去跟会,哄着母亲做游戏……请你好好读读《给娘洗澡》吧,两鬓花白的儿子为耄耋之岁的老母洗澡,一个听不见,一个不会说,彼此心心相通的,只能靠细微轻柔的动作来诠释,那样的情景,那样的画面,那样没有语言交流的感人一幕,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动容的图卷!《妻子的木拐》里,更让我们遥望到一对患难夫妻相携相依,一路风雨同行的蹒跚步伐;《儿子的志愿》中,那一份溢于言表的喜悦背后,却潜藏着一个青春少年难能可贵的反哺心结,言传身教在这里有了最好的升华,多么让人欣慰、多么叫人宽慰!他念念不忘《童年的摇篮》,那是孕育一个人萌芽意识的小温床,能唤醒一个人内心所有的童真。他写嫂嫂,写她的贤惠与勤苦,也写侄子,写他的懂事与上进;他还写了厦房灶堂里每天传出动听乐章的风匣声声,伴随着这悦耳的音响,个个都是出色的乐手的亲人,在制造着锅碗瓢盆协奏曲的同时,也在经营着甜蜜滋润的农家生计。
我回味朴实淳厚的乡人乡事。担任着村民组长的赵林祥平日里总是风风火火的状态,可别拿这个最底层的“官儿“不当干部,数百号村民的吃喝拉撒、家长里短他都得记挂在心上,出了东家进西家,忙罢你屋上他屋,很多芝麻小事往往也会衍生出大矛盾,牵扯出大话题,尤其是受外出务工大潮影响,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后,留守老、妇、幼现象日益凸显后,村民组长的担子更重了,他自然而然地被大伙视为主心骨,有时遇着调解不通的琐事,往往还会兜一肚子委屈回家。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群众性情鲜活本真,赵林祥几乎朝夕都要跟他们相处,时日长了,对每一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每一个人的背景如数家珍,其中许多人都是他家的常客,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这也让他琢磨出与基层民众交流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于他而言,烦心事常常却是好题材,《后河湾的精能人》就是这样轻松完稿的,这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物,无论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在赵林祥的心里早已烙下了深刻的印痕,因而写来毫不费力,且声色跃然纸上,形象入木三分。《蔫人王长世》也是如此,都是熟知的乡里人,都有值得玩味的糗事,调侃里带着欢愉,同情中不失怜爱,这就是乡里乡党的情谊了。《一袋麸子》更是把乡村人的心理活动描摹得活灵活现,从而在直接对话与简洁述说中将主题点活。《村民组长》《文友柯金平》则以温和的笔触写出了平凡乡村人的平凡事迹,让了解乡里生活的读者很有身在其中的感觉。
这本集子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篇篇原汁原味的乡村美文,在这里,你看不到都市的霓虹灯,你听不到酒吧的劲爆曲,品不到酒楼的高档菜,你只能在一行行文字间窥望一个弯着身子的农民作家汗珠摔八瓣的劳作身影;一个绾着裤管、双手沾满泥巴的乡村作家奋笔疾书的身影;一个扛着农具在田间地头与家中村头间穿梭忙活着的普通农人的身影……他坚守一方滋养身心的故园,并以虔诚地创作心态为这方热土做下注解。
人会一代代老去,但文字会千秋万代传之后世,就像这沟道上的野草,春风一季季,岁岁吐青苗。在文学的百花园里,赵林祥的作品就如同他锄头下的庄稼,带着泥土的芬芳,成长成熟在乡野的大地上,虽不鲜艳夺目,却散发着一股别样的淡淡清香,更有着一种值得咀嚼的韵味。惟愿他今后能够骑在巩寺龙爪槐高高的树顶上,将目光越过后河辽阔的塬坡,放眼更大的天空,留心更美的风景,拓展开思维,伸展开手脚,把作品写得更深刻,更深厚,更深邃,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文学小弟,在相互砥砺的共同道路上,需要跟老兄一起共勉与分享的衷言!
这枚倾注了太多心血的“青苹果”,正在岁月的积淀里接受着阳光和雨露的养分,终有一日,它会长成一个硕大香甜的“红苹果”!我会期待着,我也坚信着,我更祝福着!
|